“断供保房”成产业链?有律师称可保住房还倒赚89万元,也有人称“被骗40万元”
哪里有需求,哪里就有交易。《华夏时报》记者注意到,近期公开平台有不少人正在拉“断供保房”的业务。有律师称能为客户提供“起死回生”之术,还有律所发布消息表示有人不仅断供保房成功,还反赚了80万多元。但也有业内人士披露,有人断供保房失败被骗。
一名业内人士表示,相关操作需要很多前提条件,必须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和金融常识,每一步都不容有错。北京知名房产律师彭艳军对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表示,有些断供保房的操作存在弄虚作假,实际已违法违规。
市场是神奇而灵敏的,有需求就有服务,就会衍生产业链。《华夏时报》记者注意到,“断供保房”这项服务正在悄然诞生、默默生长。
既然房屋断供了,房子不是要被法拍吗?又如何保住房子呢?究竟有没有成功的案例,又是如何操作的?
今年7月25日,广东法普盾律师事务所官方账号曾介绍一则所谓的成功案例。据案例讲述者王蓝(化名)介绍,这是其律师团队操作的一个案子,断供人不仅保住了房子,还净赚89万元。
听起来似乎有些传奇,究竟是怎么操作的?王蓝说,“断供的刘先生在房屋断供之前找到我们的团队,表明保房的诉求。委托之后,我们第一时间让刘先生找了他的侄子,给这套房子签了一个永久居住权。”
“第二步,又找了他(刘先生)的一个朋友,签了一份长达15年的租约。这个朋友一次性给刘先生转了50万元,等于15年的租金。这其实就是过个账,左手倒右手。目的就是为了让法院判定这个租赁真实有效。”王蓝说。
据王蓝说,两个月后刘先生贷款逾期,又过了几个月,银行开始起诉刘先生,之后就开始执行拍卖他的房子。
王蓝表示,刘先生的房子一拍时房价287万元,评估公司评估244万元,上拍的价格是244万元的7折,即170万元。因为有居住权和租约双重保障,法院判定租约真实有效。鉴于此,房子在一拍时顺利流拍。二拍的价格则是在170万元的基础上打8折,即136万元开拍。
“这种情况下,不管哪一个人,一看到有租约和居住权,都不敢拍。因为就算房子到了你手里,你也住不进去。同时,物权法规定居住权优先,买卖不破租赁。就是说如果有租约,必须等到租期到了才能住进去。所以,这也是很多人不敢买法拍房的真正原因。”王蓝称。
事实上,这件事情的操作不止上述两步,还有关键的第三步。王蓝说,“我们就让刘先生的朋友,以这个房子起拍价价格拍到自己手里,其实他就是租户,也是我们的自己人。”但这并没有结束,王蓝称还有个“极限操作”。
“拿到房子后,房子就成了正常二手房,直接找了一个评估公司,把房子做了一个高评,评估到322万元。最后在银行又贷(款)七成,直接贷了225万元。”王蓝说。
“他本来的房子已经没有残值,一分钱也拿不到。经过我们团队的介入,不断房子保住了,还小赚了80多万(元)。”王蓝总结说。
值得提到的是,王蓝之后强调,这种操作需要很多的前提条件,必须要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和金融常识,每一步都不容有错。
本报记者注意到,王蓝在一个名为“开庭吧-法普盾”的抖音账号上,有更多有关断供保房业务的介绍。在“开庭吧-法普盾”的后台,律师张雨(化名)对《华夏时报》记者介绍了他们的业务。
张雨(化名)表示,她本人是广东法普盾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律师,他们是团队服务的模式,每个案子有主办律师加两名助理以及主任为一个小团队,共同为客户服务。“委托前,我们会给您填写详细的情况,先出具保房方案,双方确认后再签订委托合同,启动后续的保房律师服务。”张雨说。
这两年做断供保房业务的人多吗?张雨告诉记者,他们是从去年年初开始做这项业务的,每个月的人数都在增长,最初是做广告投流,现在稳定了开始做视频。
近期,江西律胜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的官方账号“律胜法律服务”也曾发布多条关于“断供保房”业务的广告。
今年7月30日,“律胜法律服务”对外称,“不管你的房子是即将面临断供,还是已经断供,也不管你现在是已经被起诉,还是被执行,我们都有办法通过法律的途径,去帮你定制最佳的保房方案。最长5到8年,让你有足够的时间去翻身。”
本报记者注意到,目前服务断供保房业务的律师不少。今年6月12日,广东某律所的一名专职律师公开表示,“断供不是终点,8年保房有可能。断供保房听起来是不是像世界末日?其实不然,我们有办法让它变成新的起点,我这里有两招帮你轻松应对……”
今年7月9日,该位律师也表示,“房贷断供不必绝望,这里有你的起死回生之术,就算即将断供了也不要法拍,一旦法拍,你的房子可能价值暴跌,折损一半的房产价值都是少的。那没有办法了吗?我给你一个思路,就是去申请断供保房的法律援助……”
本报记者注意到,目前在公开平台,服务于断供保房业务的公司和律师不少。听起来,许多介绍也很让人充满希望。另外,还有一些短视频也在教人如何保房,招数有所不同,甚至还有人说运用家中老人重病博弈。
断供保房是不是万无一失的?本报记者发现,今年7月24日,房产实操博主“大房哥”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“全国首例‘断供保房’被律师骗40多万(元)”的文章。文中,大房哥还插入了一段视频。视频中,是求助者与他讲述断供保房失败的经历。
7月30日,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联系到大房哥。大房哥对记者表示,他不愿意去讲述有关上述案例的细节。“这样会砸很多律师的招牌和饭碗”,他说,“我不想被围攻。”与此同时,大房哥还告诉记者,断供保房失败的案例真实存在且一直都存在。
同日,《华夏时报》记者采访了北京知名房产律师彭艳军。彭艳军认为,有些断供保房的操作,已然背离诚实信用原则。一旦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段,就已经违法违规。恶意设定租赁和居住权,把房屋价值恶意评高、骗取银行贷款,这些都不是法律所提倡的行为。
本期编辑:孙琪
浏览更多精彩内容
欢迎关注华夏时报视频号
推荐阅读